技术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在工业循环水系统中,氧化性杀菌剂的应用需结合系统特点、水质条件和微生物控制需求,以下是其具体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:
微生物爆发应急处理
当系统出现生物黏泥激增、藻类泛滥或微生物超标时,使用氧化性杀菌剂(如次氯酸钠、二氧化氯)快速杀灭微生物,恢复水质。
定期冲击投加
作为预防性措施,每隔1-2周冲击投加一次(如shutdown期间或换季前),抑制微生物繁殖。
与非氧化性杀菌剂交替使用
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导致微生物抗药性,通常白天用氧化性杀菌剂冲击投加,夜间用非氧化性杀菌剂(如季胺盐)维持抑菌效果。
系统清洗后杀菌
在物理清洗或化学清洗后,投加氧化性杀菌剂消除残留生物膜。
水质检测:测定水温、pH、浊度、余氯、微生物含量及水中还原性物质(如硫化氢、亚铁离子)浓度。
调整水质:
若使用次氯酸型杀菌剂(如次氯酸钠),需确保pH≤7.5(酸性条件增强杀菌效果);
若水中有机物或还原性物质较多,可先投加氧化剂(如臭氧)预处理消耗干扰物质。
根据系统保有水量、微生物污染程度及药剂活性确定投加剂量。
参考剂量:
次氯酸钠:50-100 mg/L(冲击投加,持续2-4小时);
二氧化氯:50-200 mg/L(视水质调整);
臭氧:2-5 mg/L(需配合臭氧发生器)。
冲击投加:短时间内高浓度投加(如1-2小时内),通过泵或加药点注入系统,确保药剂均匀分布。
连续投加:低浓度持续投加(如次氯酸钠2-5 mg/L),适用于需要长时间抑菌的场景。
投加后2-4小时检测余氯或氧化剂残留量,确保达到杀菌浓度;
24小时后检测微生物数量(如异养菌计数、藻类密度),评估杀菌效果。
避免与还原性物质共存
水中硫化氢、亚铁离子等会消耗氧化性杀菌剂,需提前通过曝气、加氧或预氧化(如投加臭氧)去除。
控制pH值
次氯酸型药剂在酸性条件下(pH 6.5-7.5)杀菌效佳,碱性环境需加大投加量。
防止腐蚀和结垢
高浓度氧化性药剂可能加速金属腐蚀,需配合缓蚀剂(如锌盐、钼酸盐)使用;
避免与钙镁离子反应生成沉淀(如次氯酸钠与硬水生成Ca/Mg氧化物)。
交替使用杀菌剂
氧化性杀菌剂与非氧化性杀菌剂(如异噻唑啉酮、季胺盐)交替使用,延缓抗药性产生。
安全操作
氯气、二氧化氯等高危药剂需配备泄漏应急设备,操作人员穿戴防护服和呼吸器;
臭氧投加需密闭空间,防止人员暴露。
环保合规
监控排水口余氯,避免过量排放导致生态危害;
优先选择分解产物安全的药剂(如二氧化氯替代氯气)。
次氯酸钠冲击投加方案
剂量:80 mg/L,持续2小时;
配套:投加前将pH调至7.0以下,投加后补加缓蚀剂(如苯并三氮唑5 mg/L)。
二氧化氯交替使用方案
每月1次二氧化氯冲击投加(100 mg/L),间隔期使用非氧化性杀菌剂(如1227季胺盐);
配合每周一次臭氧投加(3 mg/L,持续1小时)。
杀菌效果差
原因:有机物干扰、投加量不足、接触时间不够;
解决:提高药剂浓度,延长投加时间,或先预氧化处理。
系统腐蚀加重
原因:高浓度氯或氧化性物质未中和;
解决:投加后补充缓蚀剂,或用硫酸亚铁中和余氯。
生物黏泥反弹
原因:未清除残留生物膜;
解决:结合物理清洗(高压水枪、刷洗)后再投加杀菌剂。
氧化性杀菌剂在工业循环水中的应用需精准控制剂量、水质和投加方式,同时注重与非氧化性杀菌剂的协同作用。通过科学管理,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,降低系统腐蚀和结垢风险,延长设备寿命。
上一个:如何正确使用氧化性杀菌剂?
下一个:氧化型杀菌剂有哪些优点?
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里坦镇石疙瘩村